close

中國時報【黃意涵╱台北報導】

為打造海綿城市,台北市要讓馬路「會呼吸」,於高架橋及快速道路舖設多孔隙瀝青混凝土,打造排水鋪面,雨水一落到路面,被吸收下去之後就會往兩側流到水溝。北市新工處維護科科長陳炳麟表示,目前已施作4萬多平方公尺,截至今年底將增加至10萬平方公尺。

台北市道路面積約2252萬平方公尺,路面概略依瀝青混凝土顆粒大小,分為一般、透水及排水鋪面。但因每種道路有不同特性,也應選用適合的材質,並非每一條道路都適合透水鋪面。

陳炳麟舉例,高架橋或快速道路適合排水舖面,也就是多孔隙瀝青混凝土,包括水源快速道路景美至師大分部高架路段、建國北路八德路至長安東路等,北市目前已施作4萬多平方公尺,下月將施工水源快速道路福和橋到中正橋路段,至今年底共計會完成10萬多平方公尺。

市區道路是否適合多孔隙瀝青混凝土?新工處共管科科長陳昭志說,北市地質條件偏向黏土及粉土,若雨水被迅速吸收至路面下,以道路團體服基礎特性而言,一直泡在水裡恐泡爛路基,導致底部基礎不均勻,路面容易被車輛壓壞。

至於北市全力建置的三橫三縱自行車道,包括復興南北路、羅斯福路、新生南路及施工中的松江路,都以透水瀝青混凝土打造透水鋪面,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說,此種鋪面優點是雨水可透過路面滲入地底下,天氣熱的時候,水分還可慢慢蒸發上來,調節氣溫,根據目前監測結果,鋪面周遭可降低攝氏2至3度。EF9AB7B824A0AAD3

arrow
arrow

    oqr85ww66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